塑料這種材質,在汽車上絕不算少見。
比如一坐進車內,習慣性就上手敲敲中控臺,看看究竟是軟塑料還是硬塑料。
當然除此以外,車內的各種大小零件,更是隨處可見塑料的身影。
但如果告訴你,塑料還被用在了汽車的部分結構件,這你敢信嗎?
就比如一種名為“工程塑料+金屬材料”的混合結構,最大的優點當然是輕。特斯拉Model 3的前端框架就采用了這種材質的“π”字型結構,重量從鈑金材質的5.2kg直接降到2.3Kg。
對于Model 3這樣的純電動車型而言,類似“挖空心思”的偷輕減重手法,目的不僅僅在于降低車頭的荷載以提升操控,更輕的車重更能有效提升續航里程。
前端框架的主要作用是固定中冷器、冷凝器等負責散熱的零件,當然有時還會用于固定大燈等其他配件。上圖便是前端框架與其對手件的裝配情況。
那有沒有可能更進一步,把工程塑料運用到更需要減重的部件上,比方說懸架呢?
畢竟懸架的輕量化,不僅有利于降低油耗或電耗,減小的簧下質量可以帶來大幅的操控性提高。
只是這回輪到消費者犯嘀咕了。因為按照常規認知,塑料這種脆了吧唧的材質,當真能代替金屬的活么?
工程塑料在汽車底盤上有哪些創新應用?
汽車結構件運用工程塑料這件事,主機廠其實干的挺低調的。
一是因為消費者對工程塑料替換金屬件多少有些排斥,所以這些年廠家也一直在小心摸索,應用到量產車上的規模并不大;其次也是出于相同的原因,就算用了,也極少會大張旗鼓的宣揚。
那暫且把這一做法的利弊放在一邊,先來看看都有哪些車型,已經使用了這項新技術。
Model 3的前懸上控制臂
Model 3的前懸上控制臂,采用的便是單層沖壓鋼板+內部填充樹脂,優點是相比于鈑金拼焊方案能減重30%。
這種結構應該是用高強鋼外包覆+“PA6+GF50”為主的復合材料,來自韓國日進和巴斯夫聯合開發。
從實物圖能明顯看出,靠下一側采用了工程塑料,但在固定軸處還是傳統的鋼材。
克爾維特C7采用碳纖維下控制臂
在2013北美車展上,雪佛蘭發布了超級跑車克爾維特C7 Stingray。
C7最大的特色就是各種挖空心思的輕量化手段,除了采用全鋁車身,車門、翼子板、后護板等部位,還采用了比上一代更輕的碳纖維以及復合材料,成功減重17kg;而單是采用碳纖維材料打造的下控制臂,就減去了多達4kg的簧下質量。
克爾維特C7 Stingray采用的是雙叉臂前后懸掛,因此下控制臂的受力比上控制臂更大。
理想One下控制臂使用工程塑料
接下來就是頗具話題性的理想One。這款車的前下控制臂,采用了高強鋼外包覆PA6+GF50為主的尼龍/玻纖復合材料,和特斯拉為同一供應商。其下控制臂重量僅為約3.2kg,和鋁合金下控制臂重量相當。
理想One的前懸因為是傳統且常見的麥弗遜結構,因此并沒有上控制臂。
沃爾沃XC90與S90用葉片彈簧作為后彈簧
如果說以上的案例只在受到沖擊相對較小的上下控制臂做文章,那么沃爾沃的做法更具爭議性,因為他們采用了一種橫向纖維增強復合材料葉片彈簧,代替傳統金屬螺旋彈簧。這款葉片彈簧由50%的玻纖增強材料和50%的聚氨酯原料構成,新型葉片彈簧僅重3kg左右,減重接近50%。
葉片彈簧的形狀看起來很像是扁擔,也就是連接左右懸架的綠色部分。而這根新奇的零部件,是由本提供玻璃纖維的特勒公司和提供聚氨酯的漢高公司聯合開發。
科爾維特C5、C6、C7用板簧作為后彈簧
豪華車用板簧大概已經刷新很多人的認知,但除此以外,其實個別超跑也會使用類似的結構。
在沃爾沃之前,克爾維特就是忠實的板簧愛好者。從C5開始到C7,其減振原件都是這種橫向的葉片彈簧式設計,且前后均為板簧。
我們的擔心是什么?
使用工程塑料最直觀的優勢,懸架變輕了。
以沃爾沃S90為例,因為板簧比螺旋彈簧輕,相當于降低了簧下質量,懸掛系統得以具備更好的動態響應。另外板簧還有效降低了汽車振動,改善了NVH性能,同時還讓后備箱空間變得更大。
只是這些優勢并不足以打消消費者的疑慮,畢竟“塑料”這個詞多少會讓人有些發怵:它的強度會不會減弱、抗疲勞能力和抗撞擊能力又能否達標?
再拿控制臂舉個例子,眾所周知,這類零件是要做疲勞壽命耐久測試。
比方最常見的測試方法:載荷力F2=6.82KN,試驗頻率f=2Hz。疲勞壽命限值次數不得小于30萬次,試驗后不允許出現大于10mm裂紋,樣件能正常加載且不失效。
而以實際的測試結果來看,塑料+鑄鐵的抗疲勞能力的確會減弱。其實連特斯拉之前都沒敢這么用,Model S和Model X的上控制臂是雙層沖壓鋼板。Model 3作為新車型,新車狀態下普通消費者或許不太能直觀感受到差別,但五六年之后的確是個潛在問題。
相比于上控制臂,下控制臂的受力會更大。比如理想ONE,前麥弗遜懸架只有下控制臂;加之這臺車的重量高達2270kg,所以抗疲勞能力如何很值得關注。
在下控制臂的控制標準中,有一項靜強度測試,測試方法和要求如下所示。
測試過程中,需要在上圖的F1~F4四個方向,對擺臂施加力。
就筆者接觸到的,鋁合金的下擺臂普遍能做到要求的100%~150%水平;但由于未能接觸到實際案例,工程塑料打造的下擺臂有何表現不得而知。
不過理想ONE的官方宣傳里倒是提到過,“這種復合材料打造的下控制臂其強度甚至要稍高于鋁合金?!?/p>
沃爾沃也曾宣稱,“疲勞壽命,葉片彈簧是螺旋彈簧的1.5倍?!?/p>
只是略顯可惜的是,廠家沒有公布或者宣傳更多的技術細節,釋放更多測試細節,也難怪消費者會對這種新型材料有所疑慮。
到底是技術先進還是廠家的借口?
由于沒有數據支撐,下面的討論僅是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爆料更多的資料,豐富今天討論的話題。
就發展趨勢看,汽車底盤用料確實在朝著輕量化方向發展,比如早期的控制臂多采用鑄鐵、鑄鋼或鋼板沖壓焊接制成。
隨著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技術的提高,鋁合金在強度上的劣勢可以被經過優化的造型和制造技術彌補,在中高端車型市場,鍛造和鑄造鋁合金控制臂正在逐步替代鋼和鑄鐵控制臂。
“工程塑料+金屬材料”的混合結構則是更進一步,確實是很有創造力的展現。
不過對這些材料的應用,筆者持開放、但稍不樂觀的態度。
首先這種產品對工藝和結構設計水平要求很高。
比如上文提到的PA6和GF50混合結構,“PA6”是尼龍的一種,介紹是說它有著比較好的機械強度、剛度、韌性和耐磨性,常常用于機械結構零部件;“GF50”代表了玻纖含量為50%,加入它的目的是增強機械性能,不過玻纖百分比越大強度也越大,但材料的韌性就會變差。
至于結構設計更是不用說,工程塑料與鋼板的配合如何達到最佳狀態要反復的仿真和實際測試。就筆者接觸到的塑料前端框架產品,行業內的結構設計水平就層次不齊。此類非安全件表現尚且如此,懸架件的表現多少讓人擔憂。
而鍛造和鑄造鋁合金工藝技術已經成熟,整體質量表現更穩定。加之懸架結構的重點,在大部分人看來,舒適性、駕控感還是得排在穩定性和耐久性之后。
AL頻道小結
現在看來,工程塑料作為懸架結構使用還有很大阻礙,這來自于消費者的不信賴,也和新技術的不透明、市場不夠成熟有關。
值得肯定的是,汽車發展到現在,底盤懸架結構基本定型,想要大刀闊斧減重已經很難,只有在細節處找辦法;但用腳投票的話,筆者還是站傳統模式這一邊,至少在現階段,還沒必要去冒險越過危險線
版權所有 ? 2023 福建華塑新材料有限公司 www.cps-international.cn 閩ICP備17034359號-1 技術支持:元碼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