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廈漳泉經濟圈的重要一環,漳州在副省級城市廈門、福建GDP“一哥”泉州的“夾縫”中,加快廈漳同城化步伐,在創新發展上頻亮新招。
11月6日,漳州市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大會開幕。漳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偉澤在會上表示,目前,漳州正著力“大抓工業 抓大工業”,致力于打造工業新城,大步推進建設數字漳州、智慧城市,并在網絡安全、電子政務、數字經濟、智慧社會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
此外,漳州還加碼推動“夜經濟”發展,不斷開辟新的“夜間項目”,以此增加消費潛力,帶動城市發展。
2019年前三季度,這座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城,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667億元,增長7.2%,成為海西經濟區的重要一環。
大抓工業、抓大工業,建設廈門灣創業新高地
漳州地處廈門灣西南側,與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廈門一水相隔。站在漳州,就可以眺望廈門鼓浪嶼各式老建筑和廈門島上的高樓。2018年9月8日,廈漳跨海大橋降費通行政策正式實施,廈漳同城化步伐加快。
漳州擁有大陸海岸線715公里,遠遠超過廈門的184公里。2019年5月,《廈門港總體規劃》獲批,規劃范圍包括廈門、漳州兩市所轄海岸線及相關水、陸域,形成“環兩灣轄九區”的總體發展格局。這意味著,漳州在廈門灣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而在《規劃》獲批前一個月,漳州市委書記邵玉龍提出“大抓工業,抓大工業”的戰略發展舉措。據福建日報報道,“大抓工業”就是要旗幟鮮明抓工業,堅持不懈抓工業,久久為功抓工業;“抓大工業”就是要通過優化存量,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

在漳州市推進工業發展的過程中,漳州開發區是一個典型。開發區重點向海洋工程產業、泛信息產業和食品工業三方面發力,實施精準產業招商、市場化專業招商加快產業項目引進,持續對接38個實體產業項目。
作為廈漳同城化先行示范區,漳州開發區積極融入區域發展。在港口建設與交通運輸方面,漳州開發區現已建成并投用泊位17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 11 個,港口吞吐能力達4000 萬噸以上。開通近20條國內外貨運航線,躋身“國家一類口岸”,成為“對臺貨物直航港”和福建省最大的散雜貨公共碼頭之一。
漳州開發區提出,將工業發展與產業創新相結合,積極探索創建“金融創新實踐區”,打造廈門灣創業新高地。由福建省政府和招商局集團共同合作總規模100億元的福建省現代服務業產業發展基金已經在漳州開發區設立,首期規模52億元,設立了3億元的生態智慧創投基金,加快眾創空間建設,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11月6日,漳州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局長游衛東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未來,漳州開發區將根據“一區多園”發展戰略,致力建設“花園式、智慧化、產業興、人氣旺”宜居宜業濱海生態智慧新城。

2019年10月,《漳州市支持工業招商引資若干措施》正式發布。據漳州新聞網報道,《措施》明確了工業招商引資的四類對象;對引進的企事業單位予以獎勵,如對外地上市公司遷入漳州一次性獎勵1500萬元;并實施對符合規定的新落戶重大工業企業實施全程“一站式”服務,力推“一事一議”、“一企一策”。
水鄉引資、古城復建,推動漳州“夜經濟”
除了工業上的成績,發展“夜經濟”是漳州創新發展的另一個拳頭,被列入漳州市2019年旅游工作計劃。
漳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提升旅游六大要素,優化精品旅游線路,開發’月光經濟’(夜經濟)產品,強化精準營銷,持續打響花樣漳州品牌”。
閩南水鄉與漳州古城則是漳州推進“夜經濟”發展的兩大特色景點。11月6日,全國近百家媒體匯聚漳州采訪報道,體現了漳州的自信。

閩南水鄉示范段注重把歷史文化遺存與景觀建設緊密結合,從設計到施工堅持“建新如舊”原則,在項目征遷中對“磚頭、石頭、木頭”等本地古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今年7月份,首批18個項目集中簽約入駐閩南水鄉特色小鎮。
漳州古城則以較為完整的“明清街區、民國風貌”,成為城市的“會客廳”。漳州古城記憶館、漳州燈謎藝術博物館、漳州非遺展示館、徐竹初木偶藝術館和漳州南詞傳習所、漳州非遺展銷中心等“四館一所一中心”建成開放;此外,從2019年初開始,漳州古城又對損毀路燈進行全面維修,并把夜景燈光往縱深延伸,空間不斷拓展,引導人們走入古城更深處。
“夜經濟”拉動了漳州當地消費的增長潛力。漳州市文旅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漳州市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037.73萬人次,同比增長16.6%,其中過夜游客1116.79萬人次,增長11%,占全市旅游總人數的54.8%。
版權所有 ? 2023 福建華塑新材料有限公司 www.cps-international.cn 閩ICP備17034359號-1 技術支持:元碼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