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作為數字中國思想的起源和重要實踐地,以“生態云”創新應用為引領,為“數字生態”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日前,生態環境部與福建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數字生態”示范省戰略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協議》)。一方面,力求通過部省合作共建,建立高層推進機制、部省合作聯席會議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曉星
制度及交流分享機制,構建福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模式;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福建改革“試驗田”作用,力爭將福建“生態云”創新應用打造成為全國標桿,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可示范的應用成果。
實現生態環境大數據向生態文明大數據轉換
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必須在“生態云”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數據資源獲取能力和數據質量把控能力。因此,《協議》提出,2020年前實現全省范圍的生態類數據資源全面共享開放,完成生態環境大數據向生態文明大數據轉換。
仔細梳理《協議》發現,這些整合了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數據的生態文明大數據,將用于建立綠色發展績效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探索開展“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生態環境向好指數”“生態文明指數”等應用研究。
“到2023年,福建將整體形成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對應的數字支撐體系。”福建省相關負責人表示。
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生態環境治理全新體系
“力爭2020年前,在全國率先開啟以數據深度挖掘和融合應用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環境治理新模式。”這是《協議》中提出的關于共建“數字生態”,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
要達成這一目標,必須要持續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加深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探索和研究。
據了解,福建將加強走航車、小微站、超級站和衛星遙感、無人機等環境監測物聯網的建設,充分考慮加快5G技術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盡快形成天、空、地、海、地下一體化的環境監測體系。
同時,《協議》提出,要進一步深化提升基于“生態云”平臺的網格化監管、企業環保檔案、一市(事)一會商等治理方式的應用研究。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公眾和企業需求,豐富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范圍,促進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生態文明大數據公共服務體系。
福建提出,力爭在2020年前,在全國率先開啟以數據深度挖掘和融合應用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環境治理新模式。
構建用生態文明大數據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充分利用大數據開展環境形勢綜合研判、環境容量與承載力分析、環境風險預測預警等,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政策制定、規劃計劃編制、輿論分析研判引導等提供全面準確的數據支撐。
基于此,福建提出,今年將啟動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成果海峽轉化平臺,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成立數字生態研究院(福建)和專家委員會,開展生態數字仿真、生態環境監管智能化、大數據模型構建和算法研究。
據了解,生態環境部將支持建設一批數字生態重點實驗室,與福建省聯合組建科研攻關隊伍,共同開展“數字生態”相關課題和項目的研究。同時,福建省優先參與生態環境部信息化項目試點和示范,作為固定污染源、“互聯網+政務”“互聯網+監管”等項目的試點省或示范省,先期探索形成試點經驗。
版權所有 ? 2023 福建華塑新材料有限公司 www.cps-international.cn 閩ICP備17034359號-1 技術支持:元碼科技